说起出行,很多人首先都会想到汽车、火车、飞机、高铁等这些大众耳熟能详的交通工具。的确,这些工具已经诞生并且成功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不过,最近有一项新的交通工具“火”了,那就是巴铁。
作为“中国自主原创的重大科技发明”的大体型有轨电车,它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已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能实现吗?实现了就太好了?城市交通有救了……其实从2010年提出概念至今,就一直争议不断,对它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说它是“黑科技”,根本没有上路的可能性;也有人说它是“治堵神器”,一旦通车将会取代公交和地铁。但从客观上来讲,不管是批判还是赞誉,都带了较为浓重的个人色彩,评价都不免有失偏颇。依小编来看,巴铁技术虽然还不成熟,但对目前发达的科技现状来讲,上路也并非不能实现。但若说它能取代公交和地铁,也是过于乐观的看法,毕竟巴铁本身的性能确实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不过针对当下日益严峻的交通状况,巴铁如能为居民交通出行提供一种新的选择,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巴铁本身的局限性难取代公交、地铁
首先,巴铁是大体型宽体电车,车身占据两个车道,利用的是上层空间资源,下层供2米以下的小汽车正常通行。也就是说,为了保证2米以上的车辆行驶,巴铁需要在拥有平行六车道的道路上通车,而对于一些单行道或双行道的道路,以目前巴铁的初步构想还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巴铁并不能取代公交、地铁在现有城市公共运输体系中的地位,而是在部分道路上为缓解交通压力提供了一种新的运输方式,这种方式与现有的、成熟的运输方式并不冲突,而是互为补充。
巴铁真的“一文不值”?
近几年,随着我国“同城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一系列“城市病”的突显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其中交通拥堵就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尤其是在大中型城市,如果赶上高峰期,大部分时间都将花费在路上,严重降低了居民的出行效率。虽然一些城市开通了地铁,但是上不去车、人挤人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一旦赶上地铁故障,更是给乘客带来极大的不便。
2016年,国家加大了交通整治力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加大城市交通建设、鼓励研发新型能源车、适当收取拥堵费、实行网约车等,但就目前来看,成效并不显著。
巴铁的出现,至少在缓解交通压力上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发明者愿意去开发还未被充分利用的上层空间,这种创新和探索的精神还是值得鼓励和学习的。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之前认为不可实现的技术也都在慢慢走上进程,最让人期待的当属VR和无人驾驶。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人类智慧在飞速发展,现有的科学技术已经足够供巴铁运用,只是马上在大城市通车还有一定的困难。这里小编想提醒巴铁团队的是,任何事物的产生都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就当前来看,搞好技术是第一步,只有技术过关,才能有底气说服民众,来支持这一新生事物。
总的来说,巴铁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它实现的可能性还颇受质疑。一味抨击和一味鼓吹都不是理性的判断。说巴铁是“治堵神器”,将取代地铁和公交可能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为居民出行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