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性的魅族mBack 背后有哪些故事?

 

魅族在推出魅蓝Note2的时候,首次提出了mBack的概念,给大家带来了全新的安卓交互理念。几年过去了,这一交互方式不但没有被挑战,反而愈发深入人心,甚至引来了各种各样的模仿变体。那么mBack从开始设计直到面试,经历了哪些曲折呢?

研发故事

1. Android多下巴之伤,SmartBar救不了

mBack诞生前,魅族一直使用小圆圈和SmartBar的交互模式,由于大部分应用程序并没有按照 Android design规范来设计,很多应用照搬 iOS 的设计规范,抄得最多的莫过于屏幕底部用来切换视图的「标签栏」。

SmartBar交互理念

虽然,Google 在 Android design 的 Pure Android 章节中一再强调:不要使用底部的标签栏,Android 应用的标签切换应当放在顶部的操作栏中。

但开发者还是固执地移植了 iOS 的那一套界面。这样, 原本想解决Android冗长交互设计的SmartBar 就无法兼容「标签栏」,于是就出现了「双底栏」,采用Android底部虚拟按键的手机,更甚者出现“多下巴”的惨状。面对Android鱼龙混杂的应用生态环境,追求简洁、易用的SmartBar还是救不了。

2. 灵感来袭

mBack的诞生,是伴随着魅族对指纹识别的迷思开始的。

早在2014年魅族就决定在旗舰中加入指纹识别,在做所有技术评估之前,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指纹到底该放正面还是背面?

和其他所有的厂商不同,当时魅族并不打算准备两套方案,要么就做正面,要么就做背面,并且想要形成家族式的外观和交互体系,让用户拿起任何一台魅族手机都不会感到陌生。

多次技术会议一直在争论的,就是如果用正面指纹识别,新的交互方式该如何实现?在项目评估报告里,正面指纹比背面指纹的成本要高出一倍左右,且存在产品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同时在没有更好的交互方案提交之前,正面指纹似乎没有他们想象中美好。

随着Flyme在软件层面对Hone键轻触返回的概念提出,魅族马上意识到这样的交互和指纹的配合可以说是天衣无缝的,这是当时(2014年)可预见的最完美,是最具可行性的软硬结合的解决方案。

3. 原型诞生

魅族正式对mBack确定方向:正面指纹+轻触返回,要知道那时世界上还没有一台正面指纹识别的安卓手机。

随后,魅族团队开始进入实施阶段,魅族设计了正面指纹识别 Home 键的腰圆造型,从头开始调整正面主板结构布局,和供应链采购新型物料,与韩国 Crucial Tec 协调研发指纹识别算法和实现方案。

(指纹识别模组 3D 模型)

与Crucial Tec尝试使用哑光 Cotaing,是早期指纹识别的一种比较可取的工艺处理方式,它采用在指纹识别模组上涂一层树脂油墨的方式来处理模组表面,可根据手机 ID 设计的不同,进行不同的颜色调配,一定程度上解决指纹识别按键的工艺问题。

但哑光 Cotaing 的问题也很多,除了成本较为可控外其他表现都不是很好:1、非常不耐刮,在表面轻微刮擦一下就容易留下痕迹;2表面光泽度差,不够亮丽;这样的指纹识别显然无法拿出手去面对消费者。

( 指纹识别 与 mBack 按键模组 )

在 2014 年 5 月,汇顶科技在深圳发布首代蓝宝石指纹识别方案,这是一套包含模组和算法的完整的指纹方案。在接触汇顶之后,魅族评估发现无论是识别的准确度还是速度上,汇顶明显都更具优势。

(汇顶科技)

汇顶科技所提供的指纹识别模组是基于蓝宝石材质进行研发的,蓝宝石相比于亚光 Coating,在美观度和可靠性上,都有更好的表现,但成本极将会是哑光 Coating 的2倍以上,且当时每个月蓝宝石的供货极其有限,高昂的成本以及第一次使用指纹的冒险导致团队内部出现分歧。

最终高管与技术人员开会投票决定,最终还是决定使用蓝宝石,魅族迈出了作为行业开拓者重要的一步,做出了第一款正面指纹识别并具备mBack功能的手机。

4. 这就是mBack

在MX4 pro上实现mBack之后,魅族计划在所有机型上均实现mBack功能,但早期的魅蓝系列机型并没有配备指纹识别技术,而要在非指纹识别的机型上增加 mBack就必须要增加新的 IC 元件。

( mBack 按键解析图 )

面对这样的问题,魅族工程师创造性实现了通过触摸屏的 IC 芯片,引一条排线出来做一个按键,在一层 FPC 上实现 mBack,这是 mBack 专利的原型,虽然它比 MX4 PRO 的上的 mBack 晚了将近半年,但这次尝试确立了 mBack 对于魅族的历史地位。

(通过屏幕触控传感器实现 mBack 逻辑电路图)

资料来源:http://www.bigertech.com/post/mbacks-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