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一场科技“大考”

□记者 苏洁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供应链金融呈现线上化和数字化的趋势。目前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主要供给主体包括几类,各自资源禀赋优势不同:金融机构资金与产品丰富,核心企业了解用户与产业,第三方科技公司专注科技与产品,供应链服务商掌握贸易关系。其中,科技成为上下游企业的连接器。


(资料图)

产融结合的纽带

随着经济复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规模、增速和回收周期均出现超常规增长。多重影响下,企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增加,需要更加丰富、灵活和大量的资金供应,来缓解资金流压力、应对潜在的各种风险。

近期,位于江苏扬中市的金坤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向四川宜宾的纺织产业链主企业丝丽雅集团提供了一批施工工程所需的FRPP管及管件,便捷地获得了一笔应收账款融资。

“现在我们可以直接在网上下单销售,还能使用应收账款的融资服务。”扬中市金坤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线上申请只需要提交一些材料,不需要抵押,并且随借随还,大大缓解了资金压力。”

扬中市金坤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之所以能依托其链主企业丝丽雅集团享受到便捷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得益于宜发展集团携手京东打造的京东·西南数字化产融平台中的供应链金融科技模块打通。

据了解,2021年4月,宜宾市政府与京东集团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政企合作超级链式产业生态圈。2022年4月,由宜发展集团与京东集团共建的京东·西南数字化产融平台正式发布。基于平台交易数据,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为上游企业提供“供货即授信、开票即融资”的服务,助力企业缓解资金周转压力,为宜宾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金融机构搭建了产融结合的连接纽带。

所谓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是指将ICT(信息通信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业务各个环节,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改造、升级和创新。

事实上,现如今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已经无法脱离数字化概念而独立存在。2017年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就已经包含了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内涵。数字化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一种理想化终态,也是为实现这一目标下的持续过程。

供应链金融数字化生态中,产业、资金、科技,多元化的主体各有优势。

深圳市供应链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深圳市供应链金融协会副秘书长高婉宁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9年以来,供应链金融线上化、数字化发展迅速,带来生态的结构性变化。银行业围绕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产品创新明显增强,并且服务能力呈现特色化、差异化;同时,掌握大量数据和信息技术的科技公司、产业龙头企业和供应链服务企业依托自身供应链优势,以构建数字化平台的方式深度参与到供应链金融领域。”

“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可有效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数据失真、信息不对称、多方协调成本高等痛点。”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正平表示,例如,可利用区块链缓解票据单证信息的真实性约束,利用大数据解决供给机构及融资对象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利用人工智能实现风控优化及业务自动化管理,更有效地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从而大幅提升供应链金融的信息真实性、降低交易成本。

张正平认为,对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不仅会促进链上相关企业提升财务的规范性,还会因链上更真实有效的信息扩散带来更多的融资机会,从而促进上下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会大幅提升其业务规模和质量,带来更加可观的盈利前景;与此同时,在数字化技术的助力下,银行会进一步增强与链上企业的黏性,有利于巩固市场地位。对于金融科技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无疑提供了对接更多金融机构和企业以输出更多金融科技的机会,促进业务创新能力的提升。

考验上下游企业科技能力

“近几年,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供给能力差别已经拉开很大,与科技能力息息相关,也与是否能深入解析业务场景相关。”高婉宁表示。

例如,交通银行开放银行场景与平台建设成熟度稳步提升。在面向医疗、交通、教育、政务等民生服务场景不断延展,积极服务产业链、供应链等平台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开放银行线上链金融服务发放融资。平安银行持续加强数字供应链金融、深化场景供应链金融、打造生态供应链金融。2022 年,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发生额1.17万亿元,同比增长 21.7%。微众银行自2018年底开始探索供应链金融服务,基于其在数据与技术方面的优势,围绕核心企业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客户,创新提供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将对核心客户的关系、信用和过程管理依赖程度降低,同时有效地实现了风险的精准管控。其中,“微业贷”作为国内首个线上无抵押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可满足多样化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在张正平看来,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主体,供应链金融数字化的意义存在差别,其面临的痛点也因此不同,这很大程度与银行规模、科技实力、数字化水平、业务特征有关。例如,对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可以依托本行的资金实力和科技实力自行建立数字化平台后对接不同行业的供应链;对于股份制银行而言,往往在某些特定行业拥有业务优势,通过自建数字化平台或与已有的数字化平台合作推进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可形成特定行业的供应链金融优势地位;对于城商行和农商行等机构而言,其普遍规模小、技术弱、数字化水平低、区域定位等特点决定了它们往往只能选择与第三方数字平台合作。

由于个体力量薄弱,单打独斗无法跟上行业发展脚步,更无法跟上科技发展速度。当前,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及金融科技公司纷纷建立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平台。据统计,截至2022年,行业内已经有超过200家在运营平台,且这一数量仍在高速增长,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垂直细分领域的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平台涌现。

多方协同共建生态

“结合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实践来看,传统模式下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风险难以把控、作业效率不高、流程体验较长的痛点,最终传导为业务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导致业务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整个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性都受到影响。”京东科技供应链金融科技部总经理周李军表示,供应链金融科技可以整合产业链流转中的“全空域、全流程、全场景、全解析和全价值”的“五全信息”,可以打破中小微企业的信息、信用孤岛,提升融资可获得性与便利性,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韧性,也为产融结合注入了数字化动能。

张正平认为,在金融科技迅猛发展和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共同驱使下,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发展方向,但数字化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相关主体(供应链核心企业+上下游)、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方(银行、保理公司等)、仓储物流/供应链管理提供方、专业第三方服务提供商(金融科技公司、基础设施服务提供方)协同推进。

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建设需要多方协同发展。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对地方政府来说,要重视供应链创新和供应链金融发展,打造好地方大数据平台及供应链服务平台,并进一步优化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对监管部门来说,可出台地方性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文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引导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对金融机构来说,要加强合作,共同构建供应链金融合作平台,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供应链金融产品、风控、系统、考核等支持体系,研发并推广多种金融工具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合理应用。对供应链核心企业来说,要做好企业的数字化建设,并加强自身信用建设,打造成熟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