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和美之约|朱寨村:振兴路上讲好“菇事”
2023年8月8日平顶山晚报第A02版
香菇基地
报记者 李鹏程 文/图
(资料图片)
穿过古朴的石牌坊进入汝州市温泉镇朱寨村,平整的柏油路上标线清晰醒目,村口广场的健身器材、游园、休闲步道和凉亭、花廊分布错落有致,民舍干净整洁,村民家门口月季花盛开。一幅和美乡村图在记者面前徐徐展开。
村口石牌坊
村容村貌大变样
“现在村里的环境可美,早上我们经常来这儿跳广场舞。环境舒适,心里也得劲儿,村里还建有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我年纪大了也去那里打牌。”8月2日傍晚,提起村里的变化,在村口游园锻炼的村民陈惠芳满脸幸福。
以前的朱寨村,可以用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来形容。村道是土路,不少村民沿路搭建厕所,垃圾堆随处可见。“那垃圾,堆得快一人高,每年用铲车清理一回。路窄苍蝇多,味道就更别提了,呛人。”村民这样描述以前的村容。
2015年起,村里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干部带头跳到污水沟里清理垃圾、开挖路基、铺设下水管道,集中清理200余户村民家房前屋后的旱厕。村里还请来专业施工团队在全村进行户厕改造,建立农村垃圾保洁收集处理市场化机制,由环卫公司负责村内日常保洁,卫生费由村集体承担,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砌花池、硬化水渠、栽种绿化树、村内道路全部硬化,打造环村林带,安装太阳能路灯、监控摄像头······随着绿化、美化、亮化等工作的推进,朱寨村的环境越来越美。
“变化超级大。村里干净太多了,游园广场、标准化篮球场、栽植的绿化树让村子一年四季都有绿色,可以和城市媲美了。”村民陈慧芳说,以前下雨天出门都得穿胶鞋,现在完全用不上了,村里的雨水和污水都通过下水管道排出去,别说苍蝇了,晚上连蚊帐都不用撑了。
香菇大棚
产业兴旺村民富
朱寨村有多年的种植香菇历史,朱龙建、朱明照、朱振锁等村民都是种香菇的行家里手。2016年,朱寨村“两委”决定把香菇种植作为村子的特色产业重点发展,成立了汝州市温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采用“支部+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扩大种植规模。公司拥有燃气高压灭菌锅炉、铲车、装袋机、封口机、洒水车等生产设备,生产的菌棒以低成本提供给种植户,使种植香菇的村民节省了一大笔购买设备的开支。
目前,朱寨村已发展香菇种植大棚1580个,让众多村民致富有了渠道,成为远近闻名的香菇种植特色村。
香菇种植富了村民,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去年,朱寨村又购买了一套烘干设备,实施香菇深加工,新建的28米宽39长的菌棒生产主车间正在施工中,待投用后,不但可供应本村香菇种植需要的菌棒,还能辐射周边。
村民朱向阳早年在广东打工,回乡创业开办了帽子加工厂。G344国道修路时,加工厂需要搬迁,朱寨村“两委”积极协调土地,朱向阳开办的汝州万阳纺织品有限公司顺利搬迁至村内,吸纳了100多名村民就业。
38岁的村民朱格辉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说,在帽子加工厂上班时间灵活,不耽误接送孩子上学,“不用出远门一个月就能赚3000元左右,家里临时有事儿也好请假。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我感到很幸运、也很幸福。”
工人在车间加工帽子
移风易俗风尚新
环境变好了,手里有钱了,培育文明新风也不能落下。村“两委”班子成员一家家上门入户谈心,并以村民组为单位与各家各户签订了移风易俗承诺书。
为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朱寨村自筹资金40余万元,从村民家里征集仿古八仙桌等,把老村部改造为古色古香的“百姓大食堂”,村民婚丧嫁娶必须事先向村“两委”申报,并严格按照“五不超”标准在“百姓大食堂”办席。
编排扇子舞、快板、三句半等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民间艺术形式演身边人、说身边事。朱寨村的好媳妇、好公婆、好党员、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搞得风风火火,给获奖家庭挂牌子、发红包、发面粉,每年慰问两次70岁以上老人······
随着各种活动的开展,村民互相“攀比”谁家门前的光荣牌子多,村里形成了“家家争创文明户、人人争做文明人”的新气象。
近年来,朱寨村先后被授予“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等称号。走在新时代征程上的朱寨人,正用灵巧的双手描绘更加和美动人的画卷。
策划:刘泉
统筹:陶向军 王冬梅
执行:周冬 董佳理
视觉: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