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高质量发展市长论坛对话环节,六位来自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代表,就“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加强生态系统保护 筑牢更具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生态基底”两个议题展开探讨,分别围绕生态保护、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进行经验分享,从不同的视角共同探讨如何加快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如何保障城市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可持续。
在7月9日举行的高质量发展市长论坛上,六位专家代表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探讨。记者 郑宇潇 摄
(资料图片)
厦门大学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吕永龙: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
绿色发展不能单纯理解为“低碳”,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较低的碳排放量,这是最为重要的;接近零的污染物排放,包括对地球和生态系统健康污染很小的污染物,尤其是新污染物;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和城市的生态系统健康,包括蓝绿空间的配置;社会生态,就是如何让城市居民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是个系统性的问题,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城市建设理念,然后再思考城市的结构。我想把城市分成几种类型:超高速增长城市、资源型城市、受工业快速发展引起的污染问题影响的城市。
我的观点是要针对不同城市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性做好定位。不同的城市应该有不同的绿色转型方式,如风景秀丽的城市,就应该考虑景观资源如何可持续利用的问题,而不是所有产业都要发展。
此外,对于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我认为应该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而不是把生态产业化,用更自然的方式实现城市绿色转型。
中山大学教授彭少麟:
运用“城市森林”理念筑牢生态根基
筑牢城市的生态根基,要运用“城市森林”的理念。城市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既有自然的生态系统,也有人文、社会的生态系统。通过“城市森林”理念,可以把自然和人文、社会这两个城市生态系统结合起来。城市森林包括三个主要部分:支撑城市生态系统的远郊;近郊的森林;城市的绿地。要用森林动态学的方法,认清远郊、近郊的植被究竟处于哪个阶段,再进行改造,使其更好地支撑城市生态。
其次,要运用“两山”理论做好城市的生态工作。一些城市湿地公园经过改造,变成著名的国家级湿地,同时还支撑了周边的相关产业。城市里的绿地,也可以变成金山银山。
我认为应该通过政策性调控完善城市的生态格局。例如在城市里,不论森林覆盖率有多少,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格局,这就需要相应政策进行调控。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人虎:
算清“五个账本” 推动城市绿色转型
如何进行绿色转型?第一,一套台账摸家底。得知道地方数据在哪里,是跟自己比“绿”,还是跟其他的地方比“绿”?第二,一把尺子定标准。环保和碳有共通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环保是要花钱的,但是碳不是,降碳在很多的场景里是带来经济收益的。第三,调结构,这是个系统工程。第四,有一个支撑共用体系。从前的建筑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包括通给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排水、平整土地,即“五通一平”,现在还会加上“通碳”。
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应该算清楚经济账、能源账、安全账、民生账和生态账五个账本。同时,发展要有高度、宽度、深度、密度,还要有全局视野,抓重点抓大局,应对未来的挑战。
上海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晶:
碳数据精准量化驱动绿色发展
统筹推进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国家“双碳”战略的推进,要想积极稳妥推进国家战略,面向政府和企业层面的精准量化是基本前提。
上海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工业碳数据、云计算的创新互联网机构,拥有在央企开展碳数据量化管理和节能降碳技术的经验。易碳数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政府主管部门和工业行业的客户用科学、便捷、高效的工具实现自身的碳管控,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德勤中国战略客户中心总监费利伦:
推动绿色交通和循环经济发展
应该大力推动绿色交通的发展,比如电动汽车、轨道交通以及共享出行方式等。投资研究与开发新能源汽车,加快建设各种充电设施,推动形成换电网络,能加快绿色出行采用率的提升。同时,轨道交通也能够缓解城市拥堵和尾气排放,为绿色出行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我支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政府应鼓励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完善相应政策和法规,建立起循环经济基金。我还建议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更加积极地参与环保行动。
丹麦诺蒂奇工程咨询集团中国区总经理马晶晶:
从源头减污提效 塑造城市韧性
现在很多城市提出建设近零排放或超低排放城市,如何转型,需要不断反思城市发展形态、空间以及城市的韧性、排放能源系统、生态系统、自然系统均衡的发展。
中国有8.4亿人口长期居住在城市,我们国家的碳排放大多也来自城市。对于城市这样复杂的综合体,如何在未来适应城市零碳化的变化?我们现在正在国内大力推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不仅要考虑空间,还考虑交通、能源系统,以及气候适应和生物多样性,用线性思路打造一个城市、一个项目和一个产业,从源头减污提效,把城市的“肺”和城市的“源”组合成有机的共生体,塑造城市韧性。
记者 张薇 钱丽 衣琼 实习记者 庭静
Copyright @ 2008-2017 www.gxff.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创新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58 55 97 3 @qq.com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