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创新 业界 数码 财经 电商 观点 人物 生活 综合 聚焦 关注 热点

“为中国文学补充一点高度和深度”,韩少功深圳文博会谈《人生忽然》的写作“野心” 世界最新

2023-06-08 08:14:32      来源:潇湘晨报网

6月7日上午,著名作家韩少功携散文集《人生忽然》做客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湖南馆,以“大地、时代与自我”为主题,与海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复生教授展开对谈。

上个月揭晓的“芙蓉文学双年榜·芙蓉文学图书榜”,韩少功的《人生忽然》荣获桂冠作品。在《人生忽然》中,韩少功以一个文学家和思想家的视角,展开对这个时代的观察和思考,如“芙蓉文学双年榜” 的评委在《人生忽然》的上榜辞中所说,“作者以冷静敏悟的心想和注视,确立了独立不倚的思想品质,传递出强劲的辨析力量和饱满的情绪信息,从而成为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诗与思的锐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对谈中,刘复生教授认为大地和时代是韩少功理解自我和世界关系的两个坐标,而韩少功就文学与时代精神、写作《人生忽然》的“野心”、对文学的期待等作了精辟论述。

7日上午的这场对谈,虽然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层出不穷的金句和闪光的思想让现场观众和在线网友们享受一场思想文化大餐。

谈大地:用“迭代”“地缘”这两个坐标去理解我们和世界的关系

对谈开始,刘复生教授谈了《人生忽然》“读大地”篇中的文章对他的“滋养”,看完之后,他觉得包括他在内的大多数人的世界观需要“调试”,认为大多数人看待外部世界的时候还是习惯(上世纪)80、90年代那样,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放在进步、落后这样的尺度衡量。这样的结果,是对一些国家和地区、民族的认识,形成了刻板的印象,“一提拉美马上就是‘浪漫、激情、魔幻现实主义’,一提捷克就是‘卡夫卡式的情调’”。而在《人生忽然》“读大地”篇中,刘复生在有关拉美和波西米亚的文章中,看到了作者韩少功是用“迭代”和“地缘”这两个坐标去理解后殖民时代的全球格局以及我们和世界的关系。

对此,韩少功回应说,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很多作家写游记,习惯抄旅游资料,这是对一些国家和地区、民族的认识形成刻板印象的重要原因。他认为现在走出国门的很多学生、商人和工程师,对于国外的了解其实是一个丰富的宝库,他很愿意通过他们去了解世界,“我们有些文人赶不上他们,哪怕他是一个在阿联酋做饭的人”,赶不上的重要原因,是因为这些人了解到的知识是鲜活的、真实度较高的。

韩少功认为古人的“行万里路”,体现的就是人与大地的关系,要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深入其中,“你到拉美一走就知道为什么南美和北美有那样的不同,人种就不同……然后在文化上、经济上、宗教上都大不一样,这个时候你再回到文化版图上去理解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你就会豁然开朗。”

对谈主持人、潇湘晨报湖湘地理执行主编储文静认为韩少功之所以成为今天的韩少功,和他经历过的地方有关。韩少功出生、就学于长沙,下乡插队于汨罗,工作后又挂职湘西,后来又去了海南任职,近20余年候鸟一样居住于汨罗和海南,他的踪迹和主要创作年表被设计师巧妙地藏在书封中。对谈现场,韩少功指着展开后的书封上的图片,介绍哪是他现在汨罗乡下的房子,哪是当年的知青宿舍遗址。

谈时代:文学应该要对时代精神作出有力回应

对谈中,韩少功认为我们要允许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作家,但更要有一部分作家对时代精神作出有力回应。韩少功指出,现在有不少作家游离于时代之外,沉迷于自己的小感觉、小癖好,处于“信息茧房”中,虽然这些小感觉、小癖好是合理的存在,也是很正当的生活方式,且也有技术含量,但总体来说,他认为文学还应该做得更多、更好。

韩少功认为,中国的文史哲在古代是不分家的,古希腊时代也没有科学和人文的区分,科学就是人文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既是一个科学家、数学家,他也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大咖。问题出在文科教学全面看齐理科,“越来越细分了,你的一亩三分地,我就绕着走”。韩少功认为细分对于文科教学有很大的距离和误导,以至于中文系的文科生都成了“负面词语”。

“我写这本书其中有一点点个人小小的野心,也是想为中文系、为文科生争一口气,为中国文学补充一点高度和深度,想打开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狭小的一些限制。”韩少功坦陈。

刘复生赞同韩少功的说法,他以韩少功为例,认为要理解韩少功的写作就不能局限于文学的范畴,“韩老师写作是试图探索一种更具有开放性,也更具有实践性、挑战性、批判性的人文思想的写作方式。”

2017年韩少功在《读书》杂志上发表文章《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这篇文章也收入在《人生忽然》中。近来被热议的人工智能,韩少功2017年就有过预测。刘复生认为,技术化的写作以及内容局限于心灵鸡汤或诗和远方,就会被人工智能替代,而像韩少功那样具有人文思想的写作则很难被替代。

谈自我:既要有天道的眼光,也要有人道的胸怀

“这个倔里倔气的湖南伢子,人缘极好却不合群,看似暖男却实则刺头……少功是一棵栽在哪片林子里都合适的孤树……当我们想审视探讨论说他时,立马会觉得很远,远到目不所及的地带。”这是《芙蓉》杂志社编辑委员会主任龚曙光《说少功》一文中对韩少功的评议。

对谈中,主持人问韩少功怎么看待龚曙光对他的评议。韩少功笑说像他这样的处世方式并不奇怪,前人有成语“外圆内方”和“和而不同”,我们要和睦、和谐,但没必要千篇一律,“我们每个人都活得完全一样,其实是个悲剧,生活多么乏味。外圆内方,对外要圆润一样,但是毫不妨碍你在内心中坚持你的原则,坚持你的底线。就像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刘复生教授也谈了他眼中的韩少功,认为其是“矛盾和复杂的一个组合”:“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他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注重世俗,就是和老百姓、普通人都能够打成一团,但是另外一方面他有原则。”

不过,虽然现实中接触到的韩少功和读文章感受到的韩少功“有点差距”,刘复生也认为这很正常,“人类社会必须要有理想目标,完美的假定,乌托邦的未来,必须要用它来校正我们平常的航道。”他引用韩少功文章中的语句说。

刘复生补充:“当然我们不是说韩老师理想主义是假的,而是他意识到这个理想本身也可能会有灼伤,会带来创伤,看你怎么把握这个尺度。你要权衡,你要拿捏,你要有功利主义的计算,不能一根筋,理想主义的目标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结果。所以我们会要在理想目标的指引下不断调试,不断调整。”

接过刘复生的话,韩少功说他经常和青年朋友们说“诗和远方都是很好的,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更难办的事情是把诗和远方构成每一天的日常”。韩少功最后表示,龚曙光文章中提到的“站在人道的立场,少功也激烈,也愤慨,也尖刻,无论小说与杂文,不时致人以锐痛;站在天道的立场,少功也平和,也包容,也宽宥,时时给人以通达明慧的慰藉”给了他启示,认为我们既要有天道的眼光,也要有人道的胸怀,“不断地和自己协商、博弈、斗争,互相挑战”。

潇湘晨报记者刘建勇 图/潇湘晨报记者杨旭

关键词

今日推荐
资讯
48小时频道点击排行

Copyright @ 2008-2017 www.gxff.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创新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58 55 97 3 @qq.com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