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沙凭什么?
网红城市,凭什么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因为有“人”撑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年轻人、创新人才和企业家。这分别对应着长沙三种“底气”——人才吸引力、科创基因和营商环境。
年轻人最具创新活力。抓住了年轻人,就抓住了城市的未来。
璀璨夜景看长沙。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买得起房子,养得好孩子”。这是长沙给年轻人最温暖的礼遇。
长沙限房价,限得是真“狠”,限地价,限毛坯房价,限精装价……在全国所有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中,长沙购房成本最低。
你也许认为,房价低的城市,医疗教育条件差,吸引不了人才。
可长沙“拿得出手”的,恰恰就有医疗和教育。
湘雅医院领衔15家三甲医院,全市卫生机构床位7.73万张,人均病床数稳居全国第一;
四所双一流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全部扎根长沙。“985”“211”院校数量分居全国第3位、第7位。
一入夜,长沙又是另一番景象。
霓虹灯影闪动街巷,不起眼的路边摊,都可能是长沙饮食江湖传奇的代表。
三线城市的生活成本,一线城市的生活品质。
这让“用脚投票”的年轻人,怎么不爱长沙?
去年,长沙人口净增18.13万,在“万亿俱乐部”城市中居首,其中相当部分是年轻人。
闪闪发光的后浪奔涌而出,正勾勒出长沙向上的模样。
岳麓山大科城最大安置房项目建成交付。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超 摄
这里不仅有宜居的美好生活,更有宜业的创新热土。
三千年湖湘文化构筑创新底蕴,900公里湘江涵养了长沙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精神特质。这些正是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所需要的基因。
长沙是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最强大脑”纷纷向此汇聚。
这里有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等131家国家级创新平台,有中电四十八所等99家独立科研机构,以及黄伯云等64名两院院士,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数连居全国前列。
世界计算大会、北斗应用峰会、亚太绿色低碳发展高峰论坛等高端科学交流活动和平台,吸引着中外一大批专家学者前来交流论道。
而这些都离不开长沙对于自身营商环境“不断变革”的决心与信念。
“湖南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坚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让企业来湖南发展有项目可投,有利润可赚,充分被尊重。”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说。
营商环境已成为长沙的闪亮名片。
获评“中国十佳外商投资最满意城市”,连续3年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之最具潜力城市”;“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长沙居全国第六、中西部第一……
企业是创新主体。长沙全生命周期护航企业,企业也“投桃报李”双向奔赴。
长沙七大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22条新兴及优势产业链规模大、企业多、创新强。这些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与长沙合作良久,感情深厚。
他们有的把公司研发中心设在长沙,有的把研发中心迁往长沙,向着全球顶尖、全球一流“冲刺”。
超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炭/炭复合新材料等一批世界级科研成果诞生于此;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天河一号”机房。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行 摄
“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全球最长臂架泵车、全球最大吨位履带起重机、北斗卫星、“京华号”盾构机等一批“国之重器”澎湃而出。
来长沙“打卡”,更是来“打拼”。
“对于互联网创业者而言,长沙绝对是他们数一数二的选择。”2023互联网岳麓峰会上,58同城CEO姚劲波的这番话,无疑是长沙营商环境的“代言宣传语”。
2、长沙要什么?
长沙要建设的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到底长什么样?
从《实施意见》中,可以找到目标画像:功能布局基于全球、研发任务源自全球、研发资源来自全球、研发成果用于全球。
4个“全球”,把长沙的雄心刻画得淋漓尽致。
功能布局基于全球,意味着企业在每个区域布局的研发中心都具有不可替代性。
研发任务源自全球,意味着研发任务来自企业分布在全球的各大子公司或分支机构。
研发资源来自全球,意味着人才、物料等研发资源从全球获取。
研发成果用于全球,意味着研发成果不仅应用于长沙,还应用于全国甚至全球。
其实,这样的全球研发中心,在长沙已有“标准形象”。
位于湘江新区的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就是全球化战略下结出的硕果。
一家是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一家是深耕锂电20年的杉杉新能源,双方于2021年在长沙联手建设巴斯夫杉杉,志在成为全球领先的锂电正极材料供应商。
湖南湘江新区梅溪湖国际新城区域能源站项目。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超 摄
合资后的巴斯夫杉杉,DNA中自带全球范:
巴斯夫将正极材料亚太研发总部及电池材料事业部的中国行政总部布局于此;
全球电池技术领域的行业专家和拥有丰富从业经验的研究人员集聚于此;
研发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高端动力车型的正极材料供应体系;
这里也成为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从巴斯夫杉杉身上,我们或许能对“全球研发中心”有了感性认知,但绝不是全貌。
因为,大批研发中心在长沙相继落地已然成势。
索恩格、万兴科技等已在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
舍弗勒在长沙设立了大中华区第二研发中心;
松井新材料、湘北威尔曼、威胜集团、维胜科技、广汽三菱、博世汽车等在长沙成立了外资研发中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席卷全球,全球研发城市布局正面临重新洗牌。许多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创新中心落地中国已不是个案。
与此同时,湖南正在大力实施“湘商回归”,也需要更多研发力量支撑。长沙唯有抢占先机,方能赢得主动。
长沙国际金融中心。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只有越来越多的研发中心,串点成链,聚链成圈,才能构筑起以创新驱动的研发高地。
当然,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并不是全面对标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各项研发指标,也不是要瞄准所有全球一流企业,而是立足长沙发展实际,打造“第二代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实施意见》为长沙定了一个远期目标:展望2030年,各类创新平台达3000家以上,研发企业(中心)达500家以上。
这是个量化的目标。
形象地说,我们希望到那时,在长沙工作的外国人,大部分都是吃“研发饭”。一个“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崭新面貌将跃然而出。
3、长沙怎么干
怎么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实施意见》和《若干政策》有了明确路径:
实施研发企业(中心)集聚、战略平台支撑、创新能级提升、产业集群赋能、成果转化增效、科技人才强基、创新环境优化等“七大工程”,以及20条“真金白银”的配套政策措施。
这其中,“研发企业(中心)集聚工程”是首要任务。
研发中心,本身就是"经营主体",就是创新的主体。
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归根结底,就是要突出“经营主体”,鼓励引育更多的研发中心。
如何培育?
鼓励引育世界500强企业、领军企业总部研发中心,一家家找上门去,介绍长沙的雄心,用诚意敲门招商。
也要鼓励本地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绝不能“善待了女婿,亏待了儿子”。比如在综保区,可以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检验检测等保税研发业务。
更要鼓励已有的研发中心扩能升级。比如,鼓励湘江科学城、岳麓山大学科技城、“4+4”科创工程以及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提质升级,打造一批高水平、高能级的研发中心。
研发中心建设得好不好,关键在人才。
而长沙从不吝啬对人才的投入。
从2017年5月发布“长沙人才政策22条”,到2022年6月发布长沙人才政策“升级版45条”,再到“自贸区45条”,强大的吸附人才的开放包容性,总能让创业者在长沙发光出彩。
这次的《若干政策》尤为吸睛:
对于引进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获得者和院士等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对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发放“长沙人才绿卡”,可享受长沙户籍人口购房政策,依法依规享受就医绿色通道及子女入学等系列便利政策……
相信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成之日,就是全球科技人才集聚之时。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研成果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
近3年来,长沙市企业、高校院所的技术开发、转让、许可三类合同本地转化率为46.7%。
2022年中国(长沙)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暨海外创业者中国行启动仪式。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建 田超 摄
如何激发科研院所在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更大合力?
《若干政策》提供了解题思路:
比如,实施成果转化“先用后付”“先投后股”改革,鼓励担保机构以“先用后付”方式为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提供担保服务。
又如,发挥产业基金科创基金的撬动作用,设立30亿元的科创引导基金,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等。
深度链接世界创新生态,建立一套和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尤为重要。
长沙市商务局表示,将不断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服务窗口,依法保护外来投资企业知识产权。
简而言之,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支持研发机构推进基础性、引领性技术攻关,才能畅通成果转化落地“最后一公里”,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利用水平。
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
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不仅是长沙的雄心,也是湖南的雄心;不仅是长沙的大事,也是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大事。
建成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是久久为功的长期任务,也需要持久的努力。锚定奋斗目标、保持战略定力,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就一定能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来源:湘伴
Copyright @ 2008-2017 www.gxff.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创新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58 55 97 3 @qq.com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