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日本政府不顾国内外反对,执意启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引发全球关注。核污染水在海洋中会怎样扩散?将带来哪些后果?该如何应对?针对这些社会关切,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学者专家。
核污染水会扩散到全球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我国第一时间启动了对西太平洋海洋环境的应急监测与评估工作。参与此次调查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研究员余雯介绍,在这项持续7年的追踪监测中,研究团队发现,福岛核事故发生3个月后,核污染物就扩散至距离福岛600公里的公海海域,且含量严重超标。 在事故发生18个月后,我国台湾东南海域检测出核污染物的存在。据测算,这些核素进入海洋环境后将通过洋流在8—10年逐步扩散至所有海域。
(资料图)
借鉴这些观测数据和海洋动力学过程,余雯预测,此次日本排海的核污染水会借助洋流迅速向整个海洋系统扩散,且在大概一年半到两年内进入我国海域。
核污染水十年后影响全球海域。图片截自央视新闻
“核污染水经洋流运输和扩散,其中一些放射性物质还会被海洋生物所吸收。”余雯表示,大海确实具有一定的稀释作用,但日本长达30年的排海计划仍具有不确定性,考虑到环境和生态的脆弱性,需谨慎应对。
后果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处理核污染水有蒸发释放、电解排放、地下掩埋等多种方式,但日本选择了成本最低的排海方案,这种做法极端不负责任。”大连海事大学智库专家、法学院教授张晏瑲表示,目前国际社会最担心的是核放射性元素进入海洋环境造成的生态破坏。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陈新军认为,不同等级的核事故所产生的核元素污染是不同的,福岛核事故在国际核事件分级表中被列为最高级别7级,其产生的核污水的污染程度不可小觑。
“氚可能还不是最危险的。”大连海事大学智库首席专家高之国说,日本一直在做出“问题只在于氚元素”的误导,但世界上很多科学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核污染水里含有高达64种核放射性元素,并且七成以上都是超标的,多核素设备难以完全处理。这些放射性元素进入海洋环境生态后,对人类和海洋生物危害最大的是碳-14和碘-129,其中碳-14的半衰期约5000多年,碘-129的半衰期更长,而碳-14会在海洋生物体内聚集,其丰度或浓度可能是氚的50倍。
8月22日,日本民众在东京首相官邸前紧急集会,抗议政府无视民意启动核污染水排海。新华社记者 冯武勇 摄
多位受访的专家学者表示,核素融入海洋生态后,涉及复杂且长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目前科学家对此的系统研究和数据积累都很少。日本此举史无前例,其危害性至今难以评估,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当前迫切需要就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生存等方面展开国际合作,开展长期跟踪研究。
进口海产品能否购买 主要还是看来源
未来,海盐、海产品还能放心吃吗?张晏瑲说,此前检测出福岛当地的石斑鱼和许氏平鲉均含有超标的放射性元素,因此如果海产品来源与福岛较近,应保持警惕。
陈新军表示,核污染水排放后,对日本周边海域鱼类的影响是最大的。此外,不同水层的鱼类、定居性鱼类与洄游性鱼类受到的影响并不一样。“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的海产品一定是经过严格检测的,是安全的,中国消费者对此可以放心。”
目前,我国已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且福岛核事故后,我国已将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监测工作纳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范围。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 王佳薇)
Copyright @ 2008-2017 www.gxff.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创新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58 55 97 3 @qq.com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