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创新 业界 数码 财经 电商 观点 人物 生活 综合 聚焦 关注 热点

武汉动物园有大变化?过去是看动物,现在是去主人家做客!

2023-09-09 12:28:40      来源:长江云

今天(9月9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武汉动物园开启开园前

首场5000人压力测试

升级改造后

武汉动物园全园面积67公顷

展示世界各地珍稀动物

138个品种、1100余头/只

武汉动物园是如何保证

在总面积几乎没有不变的情况下

实现动物笼舍

从原有的13868平方米

扩大为21980平方米的?

来看长江云新闻记者的现场探访!

武汉动物园,是一座湿地上的动物园:从空中俯瞰武汉动物园,它以半岛式地形延伸进墨水湖北部,周围还有马沧湖环绕。

升级改造后,武汉动物园的湿地花园特色更加鲜明,除了墨水湖、马沧湖这些天然的湖光水色,还有人工打造的滨湖广场“小微湿地”景观;而在整个参观路线上,有样式各异的精致花径点缀。

游园转变,是去动物家里做客

武汉动物园以“生态动物园”的理念,强调动物是主人,游客是去动物们的家里做客,武汉动物园管理处副主任余钢说:“这也需要市民游客一起来转变观念。”

不过,让游客享有更好的体验和服务,仍是武汉动物园此次改造的重点。在参观路线上,灌丛中、岩缝间,设置有许多透明观察窗,既不会把动物直接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动物们感觉压力很大、很紧张,出现刻板行为,又能让游客参观起来时带一点“野外考察”的新鲜感。

此外,武汉动物园还规划了儿童互动区,可以近距离接触矮马、羊驼等畜牧类动物,这里还保留了原有的儿童城堡。

武汉动物园管理处动物繁育部负责人辛浩表示,过去经常会遇到游客投喂的现象,游客有亲近动物的愿望可以理解,但野生动物们有着各自特殊的营养需求和饮食习惯,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消化系统,如果游客在不了解相关知识的情况下盲目投喂,可能会给它们造成一些健康问题;但禁止很难完全解决投喂问题,所以采取了疏导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加强禁止投喂野生动物的宣传,另一方面专门在儿童游乐区饲养小型畜牧类动物和宠物,更适合与人亲近,也可适当投喂。这是一种平衡。

原址重建,按栖息地分区

据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规划建设处副处长万聪介绍,武汉动物园改造是原址重建,建设期间,采取了分区分步骤的模式,首先是规划留守动物们的临时馆舍,并逐步让它们适应施工噪音,尽可能减少动物们的应激反应,等安顿好动物之后,才逐步开始建设工作。在建设过程中,还根据建设进度、场馆验收情况,又采取分批分步骤给动物搬家的做法,尽最大可能平衡施工进度和动物管养的关系。

经过腾挪巧思,如今的武汉动物园变化称得上是翻天覆地。整体设计理念上最鲜明的特点,是全园展区不再以物种类别划分,而是以栖息地重新分为五大主题动物展区:非洲区、亚洲区、美洲区、大洋洲区、百鸟世界区。此外,武汉动物园还有儿童互动区和郢趣园。

全园面积是67公顷,展示世界各地珍稀动物138个品种、1100余只。

主题展区里饲养着当地物种,原来所有的灵长类都在一个展馆里,但现在按栖息地划分后,非洲的黑猩猩、黑白疣猴、环尾狐猴等住在茂密的刚果雨林区,跟生活在草原的非洲象、长颈鹿等老乡们当邻居;亚洲的金丝猴、黑叶猴、长臂猿等住在山林王国,跟拥有竹海的大熊猫、小熊猫一样,都在亚洲区。在场馆设计上,武汉动物园尽可能还原出属地风貌,比如,澳洲区重点营造了袋鼠们喜欢的草地、沙地效果,刚果雨林则是高大茂密的森林效果,亚洲区种有大量竹子……这些景观效果的植物选择,都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使用了大量乡土植物来模仿海外景观。

为什么要按栖息地进行展示?负责此次武汉动物园改造的总设计师黄炎解释:“动物分类都是从人的角度来认知,猴子并不知道自己是‘灵长类’。而栖息地则是动物更自然的归属,这样分区,为的是尽可能模拟自然,同时也强调动物园的科学属性——作为重要的科研科普场所,它应当向游客们尽可能地展示野生动物原有的状态,包括地理分区、栖息地特点等,帮助大家认知自然。”

栈道设计,目的为跟动物“平视”

改造后的武汉动物园,还有一个直观感受是多了栈道。据介绍,整个动物园有三条道路系统:地面的全园主路——连接不同主题展区和功能区;空中的游览栈道——展区内的参观路线;地面的管理通道——饲养员等内部管理操作使用,游客不可通行。

总设计师黄炎说:“修栈道的出发点,也是以动物为先,而不是从增加人的观感出发。我们在设计场馆时,地形根据不同动物的生活需求,有山地、峡谷、草原等不同变化,游览栈道随之上下起伏,是为了尽可能让人和野生动物始终处于‘平视’视角,比如在亚洲区的猴山,栈道升高是为了能平视爱爬高的猴子们,栈道下降则是可以平视地面活动的一些小型动物。”

而这种“平视”的视角背后,是更进一步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过去,动物们的展示方法多为“下陷”式坑穴。典型案例是武汉动物园改造前的“狮虎山”,游客走上高台,俯瞰坑中的动物——这让人看起来更像是自然的“征服者”,猛兽则更像“玩物”。这是时代局限带来的认知局限,直观体现在设计理念和呈现方式上。这种被“俯视”的视角压力,也让动物们更容易感到紧张、局促。

视觉混养,增加科普信息量和动物福利

在武汉动物园的场馆设计和建设中,还着重运用了“视觉混养”的手法——尽可能在同一视角内,让人观看到在自然界中伴生的动物。比如,在非洲区的马塞马拉草原,乍一看,非洲象、长颈鹿、角马等来自非洲的草食性动物,都生活在同一片草原上。不过,为了避免动物们争夺领地和资源,不同展区之间,实际以石壁、沟渠等方式巧妙地隔开了。这是通过视觉差来巧妙隐藏间隔,还专门针对运动场采取了不同的植物搭配和防护措施,不再是过去那种比较生硬的栅栏和水泥墙。

动物园设计师、北京动物园研究员张恩权曾多次考察改造前后的武汉动物园,他评价,在动物园里,只看到一头大象和能看到大象的生境、物种关系等,两相比较,显然是后者的科普宣教意义更大,“动物园应该尽可能地去展示野生动物的生境,展示不同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示不同的生态类型组合”。

为了强化这个功能,在各个场馆里,游客也能看到与之相配套的科普展板,上面会介绍动物的地理植物区系、动物进化史、动物生存生态环境、文化文学意向等。

视觉混养的手法,也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几乎每一种动物的活动空间都增加了。

武汉动物园管理处动物繁育部负责人辛浩表示,武汉动物园改造的核心目的,还是提高动物福利,让动物成为动物园真正的主人。除了活动空间变大了,场馆建设和丰容,还增加了更多可躲可藏的树木、草丛、岩石——这是特意留给动物们的“隐私”空间;还专门设置了一个非对外展示区——这是一个动物私属的户外活动场地,不对游客展示。

辛浩说:“有了这些客观条件,动物们的行为表现才有可能更丰富,这是提高福利的基础。硬件设施的升级,也反过来会促使武汉动物园的管养水平同步提升,饲养员们也要学习更多技能。”

此外,改造后的武汉动物园还增加了科普馆、各种文创商店区域,让游客在游园的同时,有好逛好买的休闲去处。

(长江云新闻记者 张文杰 冉傲 杨旭晖 责任编辑 冯雨晴)

关键词 武汉 改造 游客 动物 动物园

最近更新

今日推荐
资讯
48小时频道点击排行

Copyright @ 2008-2017 www.gxff.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创新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58 55 97 3 @qq.com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