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创新 业界 数码 财经 电商 观点 人物 生活 综合 聚焦 关注 热点

IPO申报潮降温!沪深北交易所受理数量减少24% 业内这么看

2023-07-07 13:36:17      来源:券商中国

今年IPO申报热情有点冷。

每年6月,IPO市场迎来申报高峰。但今年IPO申报降温,根据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统计,今年沪深北三地交易所受理的IPO数量相比往年同期出现明显减少,单月共有246家IPO企业获得受理,较去年同期下滑24%。

对此,多名投行人士分析,拟上市企业业绩下滑、监管对各上市板定位及上市标准的严把关、中介机构被压实责任后审慎申报材料等,是今年申报热度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关资料图)

有券商人士谈到,过去投行“大干快上”申报材料有隐忧,比如存在部分“带病闯关”的现象;另外在当前经济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已有部分拟上市企业基本面生变,难以符合发行要求。

IPO申报潮遇冷

尽管全面注册制时代到来,但IPO申报并未出现狂欢。

一年一度的IPO申报潮在6月末出现。据悉,由于IPO财务数据有效期为6个月,若拟上市企业以上一年度12月31日为基准日申报材料,需在这一年度6月30日前申报,否则要补充最新一期数据,这是每年逢6月就出现IPO申报高峰的主要原因。

然而今年IPO申报热度偏冷。根据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统计,今年6月沪深北三地交易所受理IPO的数量出现明显下滑。

深市今年6月单月受理IPO数量共有114家,而在2021年、2022年该数据分别为135家、144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全面注册制正式落地,主板IPO企业已交由交易所审核,上述114家数据实则包括深市主板IPO受理情况。这意味着剔除新受理的31家主板企业后,创业板6月仅受理83家,相比去年同期锐减42%。

沪市也有类似情况。今年6月单月上交所受理72家,其中沪市主板29家、科创板43家。相较来看,2020年-2022年同期上交所受理IPO家数依次有93家、75家、88家。可以看到,今年6月申报潮中,科创板受理家数减半。

北交所市场亦不是例外,今年6月单月新受理60家IPO企业,较去年同期的92家,同比减少35%。

业内分析三大因素

对于今年申报潮的降温,多名券商投行人士向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表示有三方面的原因。

最受热议的是,拟上市企业业绩下滑问题。华东一家大型券商保代表示,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影响,有IPO企业2022年出现业绩下滑,预计2023年可能会进一步下滑,在此背景下,这类企业放慢推进上市计划,继续观望。

就在近期,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从券商人士处获悉,上交所内部下发最新一期《上交所发行上市审核动态》。关于首发企业在报告期内出现营业收入、净利润等经营业绩指标下滑的情况,上交所向中介机构详细提醒,应重点关注下滑的程度、下滑的性质及未来的持续性,审慎发表明确核查意见,并督促发行人充分披露可能存在的风险。

“审核尺度从严把关”是投行人士表达的另一深刻感受。华北一家中型券商从业逾二十年的保代告诉记者,各上市板的定位及其标准已成为交易所重要的审核因素。

据悉,去年沪深交易所分别对科创板、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进行修订,对科创属性或研发方面提出细化要求。而主板步入注册制时代后,更突出大盘蓝筹特色,并在上市条件等方面与其他板拉开距离。

深圳一家大型券商保代谈到,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随着各上市板定位标准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后,公司储备IPO项目中确有一部分已不符合监管新要求,因此暂缓推进申报材料。

此外,中介机构审慎报材料也是重要因素。近年来,为约束中介机构“带病闯关”的冲动,监管层持续压实中介机构责任。沪深交易所对保荐机构“一督即撤”行为从严监管。其中,深交所今年将对券商不同程度的执业情况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比如保荐机构保代人均保荐项目数排前二十且项目撤否率超过60%,深交所将对其保荐的IPO项目按50%以上的比例抽取实施现场督导。

“上半年个别券商‘撤单’现象严重,引起监管的关注和督导,对行业是警醒。现在很多券商投行已经小心申报IPO。”上海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向记者表述。

在展望今年全年IPO申报热度时,业内人士普遍表示,预计申报数量将不及去年。

京沪券商掌握先发优势

对投行而言,谁能快速适应新的IPO生态,就有希望拥有先发优势。

根据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统计今年6月单月IPO申报潮的保荐情况,中信证券有22家IPO获得交易所受理,数量稳坐第一。

中金公司有18家IPO,中信建投、国泰君安、海通证券3家券商6月均有17家。国金证券以15家数量紧跟其后。华泰联合证券和民生证券分别有12家。此外,申万宏源承销保荐、安信证券、浙商证券、东方承销保荐、长江承销、开源证券均有5家以上的IPO获得受理。

中信建投证券相关人士此前接受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全面注册制对投行的行业研究、价值发现、质量控制、客户服务、直接投资等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推动投行由单纯依赖牌照的通道业务转向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随着全面注册制的实施,投资银行要与时俱进,持续保持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不断提高专业本领。”

中金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投资银行部负责人、董事总经理王曙光曾表示,证券公司应持续完善内控和风险管理体系,不断优化保荐业务管理、质控、内核等制度规则,加大一线团队培训和指导力度,细化执业标准,通过政策法规讲解、案例分析及培训等形式及时传达最新监管要求,在项目筛选、尽职调查、信息披露、持续督导等环节严把质量关,提升合规风控意识。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关键词

最近更新

今日推荐
资讯
48小时频道点击排行

Copyright @ 2008-2017 www.gxff.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创新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58 55 97 3 @qq.com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