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平安观点:
2022年四季度至今,随着国内疫情和防控政策的变化,市场主体预期出现较大波动。考虑到市场预期通常领先于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表现,因此有必要对当前中国经济主体的预期变化情况进行梳理。本文结合PMI、BCI、央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国家统计局消费者信心指数等数据,观察总结近期我国市场主体预期走势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能够有效提振预期。
企业部门:2023年初,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企业预期均出现回暖,但走势并不完全一致。一方面,服务业在2022年末预期转弱更加严重,但2023年开年恢复也更明显;制造业企业预期自2022年初便震荡下行,至11月已降至荣枯线以下;同时,建筑业企业预期较为平稳。另一方面,从绝对水平来看,当前服务业、建筑业等非制造业企业信心基本恢复至2022年初水平,但制造业与之仍有差距。此外,房地产企业预期可能尚未趋势性回暖。尽管近期房地产相关政策出现较大松动,但政策从出台到明显见效需要时间。从高频指标来看,当前100大中城市成交土地面积、溢价率等相对往年同期仍偏低,房企在拿地方面仍有顾虑,表明尽管当前政策已接连出台,房企预期回暖仍需时日。
居民部门:根据央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2022年四季度我国居民部门预期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居民收入、就业预期均降至有统计以来新低。二是,居民对未来房价的预期更加悲观,对消费品物价上涨的担忧升温。在此前一系列事件冲击下,居民对于房价的预期明显转弱,叠加近几年居民资产负债表明显受损,短时间内居民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信心能否明显复苏、地产销售能否企稳反弹,仍存在不确定性。三是,居民储蓄意愿更加强烈,消费、投资意愿均降至低位。四是,居民在旅游、购房等方面的支出意愿下滑。从历史数据来看,消费者信心指数往往落后于PMI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3个月左右,即居民部门预期修复通常落后于企业部门。因此我们认为,2023年一季度居民部门的预期绝对值可能仍处偏低水平。
提振预期政策建议:一是,设定相对偏高、且可完成的GDP增速目标。考虑到2023年的实际情况(如低基数效应等),我们认为GDP增速目标在5.5%甚至以上是合适的,其中的信号意义可能更为关键。二是,将赤字率设定在3%以上。将赤字率目标从2022年的2.8%左右提高至3%以上,亦可向市场主体释放稳增长决心强的信号。三是,用实际行动改善预期,比如尽快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等。四是,出台更多消费支持政策,提振居民消费意愿,推动“超额储蓄”向消费转化。五是,针对民众关注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中长期问题,出台更多改革措施。
自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以来,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已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而相比于前两重压力,预期转弱的表现更加多样化,也更难直接观察。2022年四季度至今,随着国内疫情及防控政策的变化,市场主体预期同样出现较大波动。考虑到市场预期通常领先于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表现,因此有必要对当前中国经济中的预期变化情况进行梳理。本文结合PMI、BCI、央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国家统计局消费者信心指数等数据,观察总结近期我国市场主体预期走势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能够有效提振市场主体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