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疾控中心(CDC)的呼吸道病毒监测系统显示,自今年春季以来,一种几乎不为人知的“致命病毒”——人类偏肺病毒(HMPV),正肆虐美国各大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和儿科医院。而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近几个月来很多人出现了症状,但新冠病毒和甲流检测却一直呈阴性的原因。
有研究显示,HMPV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第二大“罪魁祸首”,人体感染后只会产生微弱或不完全的免疫保护。但迄今为止,全球仍没有疫苗和药物可以防治这种呼吸道感染。
感染病例飙升至创纪录水平
(资料图)
症状与新冠、甲流相同
在过去的冬季,新冠病毒、流感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高发率在美国导致医院人满为患,甚至一度被称为“三重疫情”席卷。然而,就在新冠疫情逐渐平息的时候,一种鲜为人知的病毒突然开始在美国肆虐,而这种病毒会导致许多与新冠、甲流相同的症状——肺部感染、干咳、流鼻涕、喉咙痛和发烧等。
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呼吸道病毒监测系统的数据,今年春天,人类偏肺病毒(HMPV)感染病例突然飙升至创纪录的水平。导致全美各地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里挤满了最容易遭受此类病毒感染的幼儿和老年人。
据统计,在今年3月中旬的高峰期,全美所有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超过19%的PCR检测结果和超过10%的抗原检测结果呈HMPV阳性。这意味着,在所有检测样本中,约有11%呈HMPV阳性,较新冠疫情暴发前每年平均季节性高峰(7%)高出了36%。
↑CDC数据显示,今年春季美国人类偏肺病毒(HMPV)感染病例飙升至创纪录水平
一直致力于研究HMPV疫苗和疗法的匹兹堡大学儿科医生约翰·威廉姆斯称,人类偏肺病毒是“你从未听说过的最重要的病毒”。这种病毒通过与感染者的直接或密切接触传播,例如咳嗽、握手、打喷嚏或接触受感染的物体或表面。病毒感染会引起咳嗽、流鼻涕、喉咙痛和发烧等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或引发支气管炎或肺炎。
报道称,HMPV突然暴发,可能是因为新冠疫情期间的封锁令人们缺乏社交互动和自然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导致免疫系统要比通常弱得多。与新冠和流感一样,免疫系统更弱的婴儿和老年人都是感染高风险人群。
今年4月初,59岁的丽·戴维森在参加完一次家庭聚会后感染了HMPV。她表示,自己在感染后的症状非常严重,甚至连打电话的力气都没有,“我连几个词都无法连贯说出来。我只要张口就会剧烈咳嗽,咳到几乎要吐了。”
最初,她确信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但6次快速检测的结果都是阴性,而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她感染了HMPV。戴维森回忆说:“我当时想着‘这到底是个啥?’听起来真的很可怕,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
这次感染让戴维森患上了严重的支气管炎,她不得不在住院治疗和观察,大约一个月后才逐渐康复。她表示,作为一个免疫缺陷的人,HMPV是“我一生中经历过的最严重的呼吸道感染”。
被低估的“致命”威胁:
感染100天后的死亡率高达43%
2001年,荷兰研究人员从荷兰患有不明原因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样本中发现了人类偏肺病毒(HMPV)。对该病毒基因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它是感染鸟类的禽偏肺病毒传染给人类后进化而来。
当时,研究人员还检测了自1958年以来储存的72名“神秘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液样本,确定都是HMPV。这表明,这种病毒至少半个世纪里一直在人类中悄悄传播,而未被发现。
威廉姆斯介绍,与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一样,HMPV是最可能导致感染者住院甚至死亡的病毒之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HMPV在感染100天后的死亡率为43%。
由于缺乏检测,每年感染或死于HMPV病毒的人数尚不明确,因为大多数感染者只有入院治疗或就诊时才会接受HMPV检测。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鲜为人知”的病毒一直十分活跃。
威廉姆斯称,呼吸道感染是全世界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基本上只有大约一半的感染病毒能被识别”。他表示,人类偏肺病毒并不能解释所有未知的病毒,但它占了很大的比例——大约和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一样多。
此外,另一项对25年来收集的患者样本研究发现,HMPV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第二大“罪魁祸首”,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柳叶刀全球健康》2020年发布的一项研究估计,2018年,在5岁以下儿童中,有1400多万人感染HMPV病毒,其中60多万名人住院,超1.6万人死亡。
而另一项来自纽约的研究则显示,HMPV病例在住院的老年患者中与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一样常见,同样可能导致老年人住进ICU、引发致命的肺炎。
更值得注意的是,人体感染HMPV后只会产生微弱或不完全的免疫保护,因此会出现再次感染。但迄今为止,全球仍没有疫苗和药物可以防治这种呼吸道感染。最近,新冠疫苗制造商Moderna刚完成了针对HMPV和副流感病毒的mRNA疫苗早期研究阶段。
(红星新闻)
Copyright @ 2008-2017 www.gxff.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创新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58 55 97 3 @qq.com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