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第一季度经济增长达到4.5%,财政的发力可能功不可没。一方面,财政支出靠前发力明显,为近4年最快,外加与2022年同期相当的专项债发行,体现出积极财政政策的加力;另一方面,第一季度的财政收入并不突出,即使剔除扰动因素,3%的同比增速低于名义GDP增速(4.97%)近2个百分点,缺口仅次于2020年同期。展望第二季度,我们认为财政收支之间的增速差会收窄、甚至逆转:4.5%的“答卷”可能使得财政的力度会有所放缓,此外财政收入相对于支出存在更大的基数效应。
加力提效下,一季度财政收支压力不小。2023年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62341亿元,同比增长0.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67915亿元,同比增长6.8%,支出端增速大于收入端。整体来看,一季度财政收支差额为-5574亿元,赤字率达1.96%,高于近两年同期水平,收支压力依旧明显。
一般公共财政收入:结构改善,高基数下实现稳定增长。3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录得5.5%,实现由负转正。从绝对值来看,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整体处于历史较高位,这与去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至今年入库有关,从而拉高一季度财政收入。然而,从增速来看,与往年相比,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主要原因系2021年末收入在2022年初入库,从而抬高基数。一季度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序时进度的28.7%,较往年而言进度节奏适中,财政收入靠前发力并不显著。
不过,3月财政收入结构比1-2月有一定改善。3月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当月同比增速分别达5.6%和5.0%,分别拉动公共财政收入增长4.1和1.3个百分点。整体来看,一季度非税收入实现稳定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地方多渠道盘活闲置资产,从而带动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上升。
消费税继续恶化,增值税承压。以税种结构来说,四大主要税种中唯有增值税表现最佳,3月同比增速录得32.1%(前值6.3%),增速有所加快,这与去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于今年入库相关之外。除了增值税以外,其余三大类税种收入增速在3月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企业所得税增速为-2.9%(前值11.4%)、个人所得税为-7.1%(前值-4.0%)。表现最差的仍为消费税,其增速进一步降至-32.52%(前值-18.4%),与3月社零同比数据“背道而驰”,原因不仅在于2022年末消费税等中央税的“提前入库”压低了2023年开年收入,还在于消费的复苏可能是分化的。从近期的央行调查来看,居民更倾向于释放被压抑的出行旅游需求,大额商品的复苏力度排在第四,位于购房和社交文娱消费之后,而消费税的课税对象更偏向于高档化妆品、贵重首饰、高档手表等奢侈品,证明目前人们对高档商品的需求仍未回暖。
房产相关税传达出积极信号。除四大主要税种之外,其他税种之间的分化也较为明显。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措施,地产市场释放出一些积极信号:地产相关税为3月税收收入的主要拉动项,其同比增速为10.4%、拉动税收收入增长1.8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房产税表现最佳,同比增速均实现由负转正,分别录得75.9%(前值-7.5%)、10.3%(前值-3.95%)、135.6%(前值-2.8%),拉动税收收入增长0.95、0.59、1.54个百分点。外贸相关税也是另一大亮点,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速由负转正、对税收收入形成0.35个百分点的拉动,出口货物退税增速进一步提至14.0%(前值9.71%),反映出中央对外贸出口平稳发展的有力支持。
一般公共财政支出:就业和基建,财政发力的两大关键词。3月财政支出强度仍较高,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速录得6.5%,完成年度预算的24.7%,是近四年来同期最快进度。从支出结构来看,3月公共财政支出仍主要面对民生领域,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的同比增速分别达8.99%、9.3%,对财政支出形成1.2、1.5个百分点的拉动。民生类支出中的卫生健康支出增速大幅下滑,降至-1.7%(前值23.3%),民生类相关支出的强度适当下降,意味着财政支出可在基建等拉动经济增长的领域发力。3月基建类支出同比增速为4.8%,其中城乡社区事务增速提至3.8%(前值0.7%)、对财政支出形成0.28个百分点的拉动;农林水事务增速为10.3%(前值11.4%)、形成0.71个百分点的拉动。
政府性基金收入:卖地收入稍有好转。3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增速为-17.6%(前值-23.95%),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主要得益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降幅的收窄。预计土地出让收入的实际复苏时点可能要延迟到2023年下半年,目前政府还本付息压力仍存。
政府性基金支出:专项债发行进度加快,带动基建发力。受政府卖地收入依旧低迷的影响,土地出让业务支出也进一步回落,使3月政府性基金支出负增长更为明显,同比增速录得-20.2%(前值-11.0%)。不过,3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明显加快,完成全年限额的34.8%,位于历史较高水平,起到提振基建增速的作用。
风险提示:海外货币政策收紧下外需回落,海外经济提前进入显著衰退,严重拖累我国出口。毒株出现变异,疫情蔓延形势超预期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