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能源互联网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中国也在今年出台了支持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政策。为此,《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了国家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专家组组长曾鸣。该行动计划是中国发展能源互联网的顶层设计,由国家能源局牵头。曾鸣的另一个身份是,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电力经济研究咨询中心主任。
第一财经日报:
什么是能源互联网?
曾鸣:
能源互联网是以电力系统为核心与纽带,多类型能源网络高度融合,具有“横向多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以及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双向互动特性的大能源互联圈,其目的是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源-网-荷-储”协调互动。
这是因为,电力具有的高效、快速的传输性质,较高的能源转化效率以及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便捷性,这决定了电力是实现能源互联的核心与纽带。在未来,智能电网将成为能源互联网的基础支撑平台和资源配置中心。
日报:
能源互联网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曾鸣:
能源互联网要能够解决目前我国能源电力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能源互联网建设发展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能源互联网建设要能够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能够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推动能源生产革命;第二,能够推动新型业态的产生,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第三,能够促进能源产业升级,推动能源技术革命;第四,能够推动市场体系建设,推动能源体制革命;第五,能够改变传统用能模式,提升生活品质;第六,能够提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第七,能够促进能源可持续利用,保障能源安全。
日报:
实践过程中会碰到哪些现实问题?
曾鸣:
能源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现代通信技术与先进能源网络的高度融合,是能源行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变革。在具体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是各类型先进技术的整合,能源路由器、柔性输电技术、高效储能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远程监测与诊断技术以及“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能源系统中的应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需要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和研发,保证相关技术能够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得到顺利推广和应用。
另一方面,能源政策和体制的变革。能源互联网提出了未来能源利用体系的愿景,去中心化和扁平化的架构特征是对目前能源体系的颠覆性变革。能源市场的建设、能源信息的开放、准入门槛的降低等都需要对现有的能源政策和体制进行相应的调整。
当然,这种开放是监管下的开放,能源安全关系到国家稳定,如何在开放的前提下,保证能源供应安全是能源互联网建设和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日报:
能源互联网对能源行业将产生哪些变革?比如在电力方面,能源互联网会不会颠覆目前电力的商业模式?
曾鸣:
能源互联网将会推动我国能源产业生产、运输、消费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链式变革,对目前能源行业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是颠覆性的。开放的体系结构、高效的信息交互使得能源互联网能够更好地与能源市场对接;准入门槛的降低,又将会极大地丰富能源互联网的参与主体。
依托与能源互联网这一技术平台,一定会出现更多的新型商业模式。在电力行业,分布式能源、储能的建设,电动汽车的普及,需求侧响应的实施,用户个性化用能的需求等方面都会衍生出众多的商业模式,互联网思维会赋予传统电力商业模式更多的附加价值,从而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增长。
日报:
目前,国内参与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或者投资主要有哪些,以及哪些企业在参与?
曾鸣:
能源互联网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提供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投资和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是能源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是现有的能源企业、相关设备生产企业、互联网企业,还是未来可能出现的综合能源服务商,甚至是普通的能源消费者,都有可能成为能源互联网的参与和投资主体。
目前,国家应该进行能源互联网顶层设计,完善相关监管机制,积极引导各参与主体,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投资机制,有效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从而促进我国高效、清洁、安全能源体系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