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我们身处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在商品、服务、资本、人员、数据和创意的全球化流动中彼此相连。在这些流动基础上建立起的全球价值链,创造了一个日益繁荣的世界。然而,面对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和近年日渐紧张的中美关系,有观点认为世界已经陷入去全球化的逆流。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的最新分析表明,这种观点有以偏概全之嫌。现实情况是,全球联系依然十分紧密,在近期的动荡格局中,全球流动也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且没有一个区域能做到自给自足。因此,如今的挑战在于,如何在管控相互依赖的潜在风险与弊端(尤其针对货品产地高度集中的领域)的同时,充分发挥全球互联的优势。
全球贸易已发展到一个阶段,但知识和技能的相关流动仍在推进全球互联。目前,全球流动的增长主要受益于无形资产、服务和人才的驱动。商品贸易在历经30年的高速增长后,到2008年前后基本稳定,将增长的接力棒交到了新兴产业手中。2010至2019年,服务、留学生和知识产权流动的增速达到商品流动增速的两倍,数据流动年增长近50%。大多数流动在近年的波动之下都表现得颇为强劲。尽管仍面临新冠疫情的影响,2021年的商品流动却创下历史新高;2019至2021年间的资本流动年增幅也在50%以上。
没有哪一个区域能做到自给自足。每个区域都至少有一种重要资源或产成品其25%的需求需要通过进口满足,实际数据往往还要更高。拉丁美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欧和中亚都是产成品的净进口地区,50%以上的电子产品依赖进口。欧盟和亚太地区的能源进口比重分别超过50%和25%。北美高度依赖进口的领域虽然较少,但仍需进口大量的资源(尤其是矿产)和产成品。
各个区域和行业都有产地高度集中的产品,电子和矿产行业尤甚。集中化是一把双刃剑。集中贸易通常意味着专业化和高效率,但其贸易流动遭遇中断所带来的后果也更严重,尤其产品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方案时,影响更加致命。在电子和纺织行业,集中度最高的产品有60%以上都出自中国。在高集中度的矿产资源出口中,亚太地区也贡献了极高的比例;锂、稀土和石墨的集中度尤其高,主要提炼国不超过3个,而其中大部分都在中国进行提炼。拉美和北美则在集中度最高的农产品中占据绝大多数品类,其中大豆尤为突出。大多数高度集中的医疗和制药产品都来自欧洲。
全球价值链过去都是逐步演变的,未来10年或因新生力量的影响而加速产生变化。全球价值链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但其构成却是逐步形成的。以往,单个国家/地区每年出口份额的涨跌不超过2%,整个价值链每10年内累计转移的比例也不过10%至20%。1995至2008年,随着贸易自由化和技术进步催生出真正的全球价值链,变化的方向几乎一致转向了降低集中度和增加区域间贸易。大约2008年之后,贸易流动模式出现了分化。包括能源、电子设备和制药行业在内占40%的全球价值链发生逆转,朝着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其余的价值链要么稳定下来,要么继续向着低集中度、高区域化的方向推进,包括专业服务在内的多个服务业价值链便是如此。新生力量的出现,或将塑造并加快某些价值链的下一轮变化。政策制定者都在积极采取措施,重构具有战略意义的价值链;与此同时,打造韧性、满足各国经济发展的优先事项、正在与科技、需求和要素成本一道,成为企业布局全球化的关键驱动因素。
在互联的世界中,跨国公司是利用全球流动实现增长和打造韧性的关键。全球流动对于各经济体的运行和规模各异的企业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贡献全球约2/3出口的跨国公司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面临着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秩序:在某一市场的运营可能会在其他市场带来重大风险。跨国公司可考虑采取如下几种行动方案:一是通过深入参与服务和无形资产等日益重要的全球流动,寻求增长机遇;二是通过业务多元化、建立更牢靠的供应商关系以及本地化运营等手段,增强自身韧性;三是发挥自身在全球流动中的核心地位,寻找机会塑造系统性韧性,通过“抱团取暖”实现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