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事件: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5.98万亿人民币,前值1.31万亿元。M2货币供应同比12.6%,前值11.8%。
1、社融增速延续回落。1月存量社融规模350.93万亿元,同比增长9.4%,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增量5.98万亿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少增1959亿元。虽然社融增速回落,但考虑到同期高基数和春节错位影响,1月社融、信贷力度实际不弱。
结构上,信贷支撑,企业债拖累。1)社融口径信贷大幅多增。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98亿元,同比多增7312亿元。2)表外融资少增。1月表外融资增加3485亿元,同比少增996亿元。其中,新增未贴现票据2963亿元,同比少增1770亿元,结合表内票据多减,或与银行储备信贷项目充足有关,替代部分企业票据融资需求;信托贷款减少62亿元,同比少减618亿元;委托贷款增加584亿元,同比多增156亿元。3)政府债券融资大幅少增。1月政府债净融资4140亿元,同比少增1886亿元,随着新一年专项债发行,政府债季节性错位影响逐渐减弱。4)直接融资同比多减。1月企业债券净融资增加1486亿元,同比大幅少增4352亿元,受部分城投债兑付风险影响,城投债发行认购低迷;新增股票融资964亿元,同比少增475亿元。
2、信贷增量创单月新高。金融机构口径信贷余额同比增速11.3%,较前值高0.2个百分点。新增人民币贷款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00亿元。
企业贷款大幅多增。1月新增企业贷款46800亿元,同比多增13200亿元。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同比分别多增5000亿元、大幅多增1.4万亿元、多减5915亿元。银行蓄力叠加疫后实体融资需求恢复,推升企业中长期贷款创单月新高。
居民贷款延续少增。1月新增居民贷款2572亿元,同比少增585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新增341亿元,同比少增665亿元,主因疫情放开带来短期阵痛。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同比少增5193亿元,连续9个月少增。受春节因素影响,1月房地产销售依旧低迷,30大中城市销售面积同比增速下降40%。近期部分热点城市呈现复苏迹象,“金三银四”小阳春有望带动局部市场销售回暖。
3、M2与M1剪刀差收窄。M2、M1增速为12.6%、6.7%,分别较上月提升0.8、3pct。从结构看,1)企业存款减少7155亿元,同比少减6845亿元。居民存款增加6.2万亿元,同比多增7900亿元,1月受春节影响,企业发薪缴税,向居民、财政转移;2)财政存款增加6828亿元,同比多增979亿元;3)非银存款增加1.01万亿元,同比多增1.19万亿元。
信贷“开门红”超预期,能否持续才是关键,关注扩消费和稳地产。1月金融数据高增主因疫情好转叠加银行提前蓄力,且主要靠企业端,能否走出“一波三折”、实现真正的宽信用才是关键。未来重点是修复居民信贷需求,扩消费和稳地产是胜负手,仍需增量政策精准助力。对于银行板块,持续宽信用将带动银行信用扩张和资产质量提升,1月LPR维持平稳,延缓银行息差压降节奏。建议关注两条主线,一是区域发展强劲、信贷资源充足、资产质量优异的银行,关注杭州银行、江苏银行、常熟银行、成都银行,二是受益于房地产修复,迎来困境反转的优质银行,例如平安银行、兴业银行。
风险提示:房地产销售回暖和居民消费意愿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