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
1.基调:具备忧患意识,延续“三重压力”,继续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但整体更积极,多处笔墨可见更注重发展、稳增长、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国际环境“风高浪急”,我国仍面临“三重压力”。会议延续12.6政治局会议的“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延续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体现总体对内外环境仍具备忧患意识。
(2)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发展、稳增长、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的诉求更强。会议延续“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明年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会议指出“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延续二十大),“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本次延续12.6政治局会议提法,再此前是2018.12政治局会议“提振市场信心”,本次增加“大力”),“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2021年“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指向本次对2023年经济恢复的弹性、持续性等要求可能更高)。
(3)关注扩大内需相关政策举措。会议延续12.6政治局会议和二十大报告“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过去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指向政策将“统筹谋划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刘鹤,2022年11月)”。结合《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2-2035年)》、《“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关注扩大内需相关政策举措。
2.政策:宽财政+稳货币,关注协调配合的创新工具,以及可能的逐步加码。会议指出“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预计2023年可能是“宽财政+稳货币”,可关注协调配合的创新工具,以及可能的逐步加码。
(1)财政政策加力提效,预计2023年“宽财政”,常规政策适度扩容,准财政视需要逐渐加码,地方债务风险管控仍偏紧。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2021年会议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指向2023年财政扩张力度有望提升。我们认为“加力”指向专项债扩容,赤字率提高,继续贴息,准财政(政策性金融工具、贷款、PSL等)或将常态化发力,广义赤字率将提高。结合许宏才副部长讲话,我们认为“提效”指向完善减税退税降费;加大对科技、生态、民生等支持;扩大财政乘数效应;完善直达基层机制。此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指向城投可能仍偏紧。
(2)货币政策精准有力,预计2023年“稳货币+宽信用”,短期可能再降息,2023年总量可能“克制的宽松”,结构性政策持续发力。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指向2023年稳货币。我们认为短期货币仍偏宽,可能再降息,特别是房贷利率,2023年总量政策或将“克制的宽松”,先松后紧。结构性货币政策持续发力,加大对小微、科技、绿色等支持,信用端继续走宽。
(3)产业和科技政策聚焦高端制造业。会议指出“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指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薄弱环节、绿色、科技等相关的高端制造业有望得到更多政策支持。“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指向有望采取税收优惠、增加贷款额度、再贷款等方式多措并举实施支持。
3.“6个更好统筹”中特别关注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意味着在“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的要求下,仍会审慎对待负面紧缩政策,防止大起大落,扰动预期。
4.“5个重点任务”中的亮点是消费、平台经济和地产,表述略超预期。
(1)消费: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特别是“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我们认为随着经济逐渐恢复常态,可关注如消费券等政策会否加码,并可研究将“财政直达消费”作为储备工具。
(2)现代产业体系统筹发展与安全,平台经济表述更加正面。会议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端”聚焦自主可控、能源和粮食安全;“发展端”注重新能源、绿色、数字经济等。要求“平台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3)地产:预计地产供需端政策将继续加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突出“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指向政策要注重落实,且有望加码;市场化收并购有望提速,“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打击违法犯罪”指向优胜劣汰;“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指向需求端政策有望继续松动,关注一线城市、二套房、房贷利率会否调整。
风险提示:国内疫情反复超预期,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