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多重因素影响下,板块走势一波三折。2022年,受到疫情防控政策、集采政策、国际地缘政治风波、美联储加息等多重因素影响,医疗器械板块整体跟随生物医药板块波动,呈现前高后低、震荡波动的走势。医疗器械(申万)板块跌幅为-13.03%,在6个申万医药二级子行业中排名第4位;行业个股整体涨少跌多,仅11只个股实现正收益,绝大部分个股跌幅大于20%,个股之间分化明显。
行业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经过近一年的调整,目前板块PE仅18.26倍,低于历史中位数水平(48.02倍),处于历史分位点2.61%;分子行业来看,医疗设备、医疗耗材、体外诊断板块分别位于历史分位点20.35%、33.92%、0.36%,板块估值水平已回落至低位。
集采政策不断调整改善,对于行业估值压制也有望减弱。此前,对集采的悲观预期一直是压制板块行情的核心因素,但降价已不可逆转,市场对器械集采已有充分预期,且脊柱集采、电生理集采、冠脉支架集采续约都再次表明,集采是在保证临床效果的前提下,压缩渠道费用,给予生产企业合理利润。总体而言,集采政策已有明显调整改善,集采规则不断优化完善、降幅温和理性,预计未来也将持续回暖,产品临床效果过硬、配套服务优秀、供应能力出众、竞争格局较好的国产企业更易获取合理价格,借助集采快速提升市占率,未来集采对于行业估值压制也有望减弱。
医疗新基建持续高景气,2023年仍将是采购高峰。疫情前,由于分级诊疗制度限制,三级医院的扩张受到限制。但新冠疫情暴露国内医疗资源不足、建设不够完整的弊端,因而疫情后相关部门印发系列政策,鼓励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新医院立项数量压制得到明显的恢复,连续两年创新高。医疗新基建不仅为大型公立医院的扩容,也包括基层医疗机构的提质改造,新建医院的交付能够有效扩容医疗器械市场,为行业提供新增量。本轮医疗基建自疫情后开始,逐渐在全国铺开,伴随着医院新院区建设,本轮医疗新基建较大规模的产能将陆续释放,医疗专项工程、医疗设备、医疗信息化等相关企业也将相继受益。
投资建议:此前国内由于出行限制,医疗终端需求减少,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我们认为既往因疫情压制的医疗需求将逐步回升,长期看国内医疗需求增长态势不改,院内手术量(如因疫情后延的择期手术)有望迎来回弹,院外消费医疗也将持续回温;本轮医疗基建正如火如荼在全国铺开,产能将陆续释放,专项建设、设备采购订单将逐渐兑现,同时,后疫情时代,全球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也为国内医疗器械产品出海提供发展机遇,医疗器械行业国产替代、国际化进程持续加速。院内需求方面,我们看好与可择期进行的诊疗活动相关的、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医疗器械研发平台化厂家,如南微医学、迈瑞医疗、惠泰医疗、开立医疗、澳华内镜、海泰新光等;院外需求方面,在全民健康意识增强、人均收入持续增多背景下,我们关注疫情后期消费产品的需求复苏,建议关注受益于集采和国产替代的眼科器械创新型企业爱博医疗、产品竞争格局较好的脱敏治疗龙头我武生物等;我们也看好受益于下游药物研发高景气、国产替代的体外诊断产业链上游厂家,如诺唯赞、百普赛斯、泰林生物等。
风险提示:政策执行力度低于预期,疫情反复,集采降价幅度增大,供应链危机等。